《越了解这座城市,就会越爱它》

    爸爸支边到新疆几十年,口音一直没改变,一句普通话都说不出,妈妈一口浓重的新疆口音普通话,倒是我赶上普及普通话的好时候,练就了一口二级甲等普通话的水平,可一句南京话都说不出,一句新疆话也说不出,于是我们家三个人三种口音,一派大融合的奇怪氛围。虽然生长在遥远的新疆农场,但是小时候开始,就对南京这座城市不陌生,因为在我家,就像仪式一样,每四年,也就是一到世界杯的年份,就要到南京一次,因为爸爸四年一次的探亲假。那时候我对南京的印象就是:坐好几天的火车,看着窗外茫茫的戈壁变为江南水乡,从干燥的气候到湿黏闷热的天气,还有各大景点里绿森森的树。

    我一直不太明白,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为什么爸爸每次回来都要像个游客一样要带着我去中山陵、明孝陵、莫愁湖、雨花台等各种本地人都不会去的景点呢?后来渐渐意识到,每次带我游历的时候他都会说,这以前是怎么怎么样,现在是怎么怎么样,那以前有什么现在没了什么,他小时候常常在这干什么,现在却变的认不出......这可能就是一个离乡人的情怀吧?总是一遍遍的去同样的地方,一遍遍想找寻些自己以前的回忆,因为这座城市的新记忆里已经没有了他们。

    印象比较深的是说起家里开设的新都照相馆,因为以前只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都靠后期着色,那时候每天爸爸都会到照相馆去帮忙,打灯、招呼客人、裁剪照片、洗相片......照相馆玻璃上张贴着着色后的大彩照,时不时就有人因为觉得照片太逼真凑近了看,“嘭”的一声撞在门上,他们会哈哈大笑:“又有人撞到唠。”现在走在夫子庙,老爸还是会说起小时候住在这的光景:莲湖的糕点口感细腻,秦淮河里经常能摸到小鱼小虾,永和园的小吃鲜美无比......南京就像是他们的大乐园,春天三五好友背着手风琴小提琴到莫愁湖公园郊游,夏天在节制闸举着衣服游个来回,秋天梧桐叶黄看石像路无限的壮观,过年了一定要做盆什锦素菜互送亲朋邻里。小时候这些拼拼凑凑的记忆和想象就是我对南京的印象,它有和新疆一样的豪爽,又有南方独特的毓秀,它用玄武湖的满湖清香迎接来客,也用枝叶茂密的梧桐树为市民遮挡荫凉。

    高中时候,全家搬回了南京,在南京生活的这十一年,我对南京的感知才慢慢丰满起来。都说大城市排外,每当我问些在南京人看来很白痴的问题时他们也会嘲笑我,比如我问“夹生”是什么意思啊?他们会答:“哎呀,夹生你都不晓得啊!你这个外码!”但是他们又会很认真的问各种关于新疆的问题。南京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叫“不存在。”比如,朋友帮了你忙,你致谢,朋友会大手一挥:“我俩哪个跟哪个啊?不存在。”你做错事了找理由狡辩,朋友说:“不存在,你错了就是错了。”可能就是南京人民这种洒脱直率的作风,实在也让人生不起气来,可能他们的语气听起来不客气,却没让自己有被排挤的感觉。我认识的好几个在南京上学的朋友,毕业了都选择继续在南京,问他们为什么时,也答不出所以然,只是说:反正就觉得南京好。关于南京博爱的概念就是这样吧,即便说我是外码也不会生气,因为知道这座城市的友好,于是也让人有很强烈的归属感。

    每个人爱一座城市的方式不同,有的人画画,有的人写字,有的人拍照。2010年我萌生了做一本关于南京的独立杂志的念头,因为觉得南京虽然没有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繁华,可实在很有自己的味道。凑巧的是2011年参加了《城市画报》在玄武湖梁州举办的“我们这裙人”活动,有幸见到了《城画》的主编黎文并做了短暂的交流,也因此下定决心去尝试做这件事。我们给杂志取名叫《闲》,好似南京给大家的感觉。在网上发出这个意愿后很快召集到了有同样爱好的伙伴,2个月出了我们的第一期,后来回想,或许是因为大家对南京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让这件事情的进展如此顺利吧?因为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做杂志,后来的两期时间都有所拖延,虽然做独立杂志的人很多,虽然我们也不知道会坚持到哪一期,虽然在这件事中不但没有所谓的利益回报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越了解这个城市,就会越爱它!无论是乘着地铁这种现代化的工具潜行在南京的脉络之间,还是站在城墙之上抚闻历史,抑或是在市井间的小市集里闻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南京都会呈现出让你惊喜的一面。

    当你早起迎着朝阳到老城南吃上二两煎的金黄焦脆的锅贴,砧半只盐水鸭拎回家,看鸡鸣寺古刹樱花相映成趣,听馄饨摊老板一声不见外的:“还要辣油啊?”还有箍桶巷、剪子巷、绫庄巷这些从名字就可以看到南京手工业历史的小巷子,你会发现,南京的每一寸路、城墙的每一块砖似乎都有故事。逐渐新生的咖啡馆、书店也在为南京增添新鲜的文化氛围,上海路一带简直要成为中外友谊交流的文艺聚集地,颐和路的民国建筑依然在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在南京这座城市里显的如此相得益彰。

     这就是我在一蔬一饭、一叶一景、一笑一闹中爱死的城市——奔放又内敛的南京!无论是父辈们口中那个古意悠远的南京,还是我们自己眼里这个古今交错的南京,我们都在心里深深地爱它。


父辈们眼中的南京:






我与朋友们眼中的南京:








评论(10)
热度(34)
© 大霹雳/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