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趟】(四):寻访真味》

南京农夫  食材寻访者

(图片由被访者农夫提供)

 

       他称自己为南京农夫,并给自己创作了一份工作——食材寻访者,打理一家小店:食养无界。

(“食养无界”四个字是农夫自己写的)    


       我联系到农夫说明来意,他答应的很痛快,说当天下午有空,直接来吧。于是我赶紧手忙脚乱收拾家伙出门。出地铁站,农夫下楼接我,说自己就在写字楼上,朋友的影视公司,给了他一张桌子供办公,节省成本。我笑道:“原来你和我一样啊!我在朋友的设计公司,他们也给我一张小桌子。”

 

       上楼落座,茶未泡开,便聊起来。说起来经历也有些相似,农夫的上份工作是在报社。“因为网络,纸媒受到不小冲击,于是报社也开始筹建网站、新媒体等平台,这是我的主要工作。可自己觉得在报社工作,没做过编辑记者,貌似不太行,于是后来在一个版块做亲子内容的编辑,但终究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加上在体制内工作,做过一些自我突破的尝试,觉得性格、能力、环境等综合因素来说,比较难,于是还是辞职了。”农夫辞职后并不是找好下家跳槽,当时的他也并未想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只是一天在一个网站看到很小的一幅广告,一个农场招募志愿者,觉得有兴趣,便去参加。


(农夫自己也没想到,农场的三个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个志愿计划一般要求最少半年,因为半年差不多是一个播种周期,但因为已经成家,诸多因素,不得不在三个月后离开。就是这三个月的农场生活,没想到成了农夫的转折点,他认识了一些的朋友,了解了一些食材种植的常识,并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起初,农夫有了开一家小饭馆的想法,于是开始斟酌起名。当他看到台湾的那家食养山房时,心向往之,那种天然健康的食材料理,不急不躁慢慢做一件事情的态度,都让他极其羡慕。以表达喜爱,取用了“食养”二字,也是自己对追求天然食材理念的表达,因为自己的食材都为外出寻访得来,也希望能通过食物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便用了“无界”二字。

 

       有了名字后,农夫继续自己的食材寻访之路。和朋友背着帐篷,不去热门景点,不去城市当中,而是专往农村跑。往往是到了当地,便和村民借房间,自己搭帐篷住一宿。“因为总是住在当地村民家里,所以吃了不少好东西。在泾县时,一大早,家里老伯便起床生碳,我还好奇,这么热的天老伯你冷啊?起这么早生碳?老伯说他儿子下午回来,要炖排骨汤给他喝啊。于是用最好的碳,生起一小炉,墩一小口锅,村里的猪肉,足足炖了四个小时!炖好后汤汁看着特别清,但味道却特别浓郁,我们平时喝的排骨汤简直没法比!下午他儿子回来,就在家门口的河里捞一网虾,裹上面粉,油锅里一炸,什么调料都没有,连盐都没有,那个味道真是难以形容,完全就是虾子的鲜味……”我听的出了神,因为自己也在农村长大,那种地里摘下水灵灵的蔬果,顿顿都是新鲜的回忆立马涌上来。“去的地方多了后才觉得,城市里的人活的真是太糙了。”农夫的一句话,也给我的记忆做了番总结。


(农夫在临安找到的核桃)


(农户家扎好的笋干)


       农夫把自己寻访的过程晒在了微博上,渐渐的有粉丝来询问,希望能帮忙把这些食材带回来供大家购买,哪怕加些辛苦车马费,也可接受。逐渐地尝试中,农夫开小饭馆的想法退了位,直接在网上开了家食材店。虽然赚的不多,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车马费也足够。“其实想想,人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质需求,我已经一两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了,主要的开销就是路费,我自己非常喜欢寻访食材的过程。”


(沂蒙农村屋顶上的辣椒也被带了回来)


(沂蒙山果子这么卖)


       农夫所卖的食材都是自己到当地所见,大部分是看到它的生产加工过程再带回来,比如红茶,到祁门后便挨家挨户找,是否有手工制法的红茶,终于找到一家,采茶、炒茶从头至尾完全手工。“其实手工制茶非常费时费力,我在那尝试了一次,做了一下这个动作。”农夫向我演示,茶叶在锅中,手掌向下延锅底一抹,抹入掌心,双手掌对掌,反方向交错一碾。“那个茶叶在掌心都是六七十度,非常烫,虽然他们习惯了,掌心有了茧,但依然烫啊。清明前就那么一段时间采茶制茶,赚的钱却没有多少。”虽然自己预算有限,但农夫很少和农民讲价,一是因为他找到的食材品质好,多为手工制作;二是觉得农民实在太辛苦,所以比市价高一些也可以接受。但是他的这个想法却遭到同伴反驳,认为他这种想法做法太过理想化,容易被人忽悠。“其实我觉得很简单,”农夫笑道:“确实有农户故意抬价,我知道。但是你忽悠我第一次,我真心实意和你合作,还会忽悠我第二次吗?价格略高,得到的却是最天然的加工过程,也是值得的。”这家手制红茶的农户,因为祖辈制茶,儿子是当地的农基站站长,也有意识想保留下这门手艺,所以即便赚的不多,依旧坚持着。农夫给我看寄来的茶样照片:“同样的茶叶,因为制作时天气不同,制作的人不同,味道会不同。刚开始他们都混装在一起,我和他们沟通后,便改进了方法。你看每个袋子上都会标明是哪一天炒制的,是儿子炒的还是他爸爸炒的,外面卖的茶叶很难分的这么仔细。”我放大照片仔细看,确实是日期清楚,有几包上还写着“老爸”两个字。因为坚持和仔细,这两年这户制茶人的红茶一年比一年卖的多,虽然赚的不多,也算在慢慢好转。


(采来的茶)


(这个动作,手心会非常烫)


(滚烫中搓出金毫)


(发酵)


(手工制茶,全家齐上阵)


       “传统加工制法的食材很难坚持,因为费事,产量小,赚钱少。有一次我到一个村子里,来来回回好几次,就找到一家用椴木种木耳的农户。这种种植方法非常麻烦,椴木三四年要换一次,所以现在大多是用木屑打碎,掺杂其他东西种植。要说口感,确实差别不大,味道也只是好一些而已,但营养价值是不一样的。”遗憾的是,因为效益问题,今年这家农户也放弃了这种种植方法,改种其他作物了。“这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说起这个农夫无奈又可惜,但他却有更理想化的想法:“我们正在准备推出‘真食物’的概念,真食物的定义就是没有经过化工、生物技术的食物,用最淳朴的方法种植出的作物,最天然的制法制作出的食物。我并不反对工业化,但人类却把工业化用的太过度,物种变少,且伤害土地。我们小时候吃的一些作物甚至都没有了,因为现在的作物难以留种。我想在未来,工业化的东西占着市场80%的份额,而这种’真食物’占据着20%的份额,还有人在热爱它们,喜爱它们,需要它们,这些东西才有可能留下来。”但是农户有自己的生计考虑,他们是否能接受这个概念呢?农夫说,他也在慢慢的和他们灌输这个概念,一些农户也在慢慢的有所思考和接纳。“转型期必定是很难熬的,就像一个生病的孩子,一不舒服就用抗生素,但如果不用,抗一抗过去了,体质有可能还会增强,就是这个道理。”

(这张被命名为雪菊的生与死)


       农夫做“食养无界”的时间比较早,但因为不是设计出生,包装上、网店设计上力不从心,有一段时间各大媒体对这种类型的店有持续半年的报道热潮,因为视觉设计上的问题,农夫惨遭“嫌弃”。“可如果时间倒退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把设计放在后面。”农夫一脸认真:“因为我现在觉得很多事情是不是已经本末倒置?吃的东西,最本质的依然是味道,现在的趋势却是停留在了看的层面,我还是希望客户拿到购买的食材后,能真心的觉得,这样食材真的很好吃。”

(农夫对吃到的乡村美食念念不忘,昂刺鱼炖豆腐,一连吃了三天)


       因为店小,名并不算大,农夫有了足够的时间慢慢去寻访食材,他说他并不着急要做多大,就像《寿司之神》描述的那样,一辈子就慢慢认真地做一件事情。他很享受寻访的过程,特别喜欢坐乡村的小巴士,两侧的窗户打开,路边油菜花盛开,空气清新,小巴士就像电影中那样,顶上放着行李,觉得自己就置身于一幅画中,便不觉得辛苦了。在偏远的农村找食材,全靠一张嘴问,也因此能遇到很多惊喜,比如前面说到的手工红茶,当时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看他认真拍照、记录工序看了很久,于是认真的和他讲解起来,后来才知道这是几十年前的老乡长,老乡长很希望能有人把手工红茶的制法记录下来;路途中农夫吃到了美味的昂刺鱼烧豆腐,美的一连吃了三天;在香港大屿山露营;在台湾拜访小而美的店主……当然也有扑空的时候,带着妻子去宁安找山核桃时两人失望而归,因为找遍了,也没有一家生产传统天然制法的山核桃。现在,有一些农户和他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农夫每个月都有一次自己的生态旅行,依旧把工作重点放在“寻访”上,从家乡的深山中运出了正宗的野桂花蜜,带回了沂蒙山区屋顶上的鲜红干辣椒,用大行李箱拖回了在台湾品尝鉴定过的美食,在淳朴的农户家里摘蔬果一起做饭,五湖四海交朋友……

(农夫和朋友在大屿山露营)


       因为农夫,本不爱旅行的妻子也改变了看法,选择旅行的方式甚至比他还决绝。今年,农夫即将和妻子迎来家中的新成员,两人商定,等孩子稍大一点,就带他出去看世界。两人甚至开始认真考虑,到农场买一块地,种植作物。除了打理小店,农夫希望能在寻访食材的过程中,搜集整理一本食经,记录下手工红茶的制法、记录下妈妈做的大麦酱、记录下阿美族奶奶的手工熏制飞鱼……


(妈妈做的湖北腊肉)

       “这些东西,真的不能丢掉啊!”


■■■■■■■■■■■■■■■■【赶趟采访手记》短视频】■■■■■■■■■■■■■■■■■■■


采访当天农夫仔细和我讲了椴木木耳如何种植;讲了老婆怀念小时候吃到的扬州早茶,于是两人当即坐着火车,来了顿说吃就吃的早茶;讲了他对自己心中生活的向往......隔天,农夫去做了场自己的小活动,将寻访食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欣喜分享给大家。这个月,他又将踏上寻访的旅途,和那些甜美的夏日水果来场缘分的邂逅啦~

■■■■■■■■■【点击观看视频】■■■■■■■■■


------------------------------------------------------------------------------
关于《赶趟》采访计划:《过赶趟的8小时,辞职去看别人的工作》

如果你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一起探讨关于工作的种种,欢迎发送:
大致工作内容+所在城市+联系方式
至邮箱:pilizzz@163.com

还在继续“赶趟”中~


微博:@大霹雳z


评论(10)
热度(192)
© 大霹雳/Powered by LOFTER